声汇八方

【吴恺彦】关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

 

“青少年的成长是个美好的起点,这成长过程中充满挑战,请允许他们犯错、失落、彷徨与无助。”

=============

“我看着老师很生气地说我的朋友是懒惰虫,叫他坐在垃圾桶旁边,其实他只是忘记带数学功课去学校。他跟老师说他看不到黑板。老师说:‘懒惰虫不需要看到黑板。’ 当时全班同学都笑了,我也笑了,可是我觉得很不对,下课就去关心他。后来,很多人都在背后说他是“垃圾”,因为他进了老师眼中的黑名单,我怕被大家杯葛,所以我也远离他。其实这件事我有吓到,我回到家也不敢告诉妈妈,我怕她骂我不应该去关心这朋友,否则被老师盯中就惨,我不要成为’懒惰虫’或者‘垃圾’。”

很多孩子在学校心里受了很大的委屈,可是就是开不了口告诉父母和朋友。孩子不是应该快快乐乐去学校上课,学习知识、交朋友、参与课外活动吗?难道忘了带功课就应该被看成是懒惰虫或‘垃圾’?

学生很在乎老师的看法

当我们提到“霸凌”,一般上想到的是孩子可能在学校被同学以肢体拳打脚踢,或者在网络上说同学的坏话让全部人一起抵制某某同学。

但我们忘了还有一种,就是老师无心的开玩笑,看似激励学生向上的话语,用的“激将法”其实狠狠地在学生心上刮痕。我不敢说老师在“霸凌”同学,我只能说有时候学生真的很在乎老师对他们的看法,老师对他们的评价会深深烙印在他们的心中。

另外,比起老师贴上的标签如“懒惰虫”、“笨蛋”、“问题学生”等,他们更害怕的是没有朋友,担心被讨厌、在学校没有人敢接近自己、被视为“独行侠”或者“怪咖”。这会对正在建立“自我概念”的青少年来说有深远的负面影响。

有时候学生真的很在乎老师对他们的看法,老师对他们的评价会深深烙印在他们的心中。

青少年追寻自我认同

根据2022年马来西亚全国病发率调查,每四名青少年当中就有一名有忧郁症状;每八名就有一名青少年有自杀意念,甚至当中还有很多青少年曾经企图自杀。而且,不是成绩好的孩子就一定有健康的心理状态。青少年们,你们还好吗?

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瑞克森推广的“人格心理社会发展论”共分为八大阶段,当中12至18岁的青少年的成长任务是“自我认同”,如果发展顺利的话,他们能有明确的自我观念与自我追寻的方向;否则,生活无目的没方向,常感到彷徨迷失。

我们怎么知道一位青少年拥有正向的“自我认同”?这包括他看到自己的学术或者课外活动的能力、拥有友好的社交能力、健康的情绪调节、开始探索未来的生涯规划,同时相信自己也能为这个世界出一份力(哪怕只有一丁点)。有以上任何一点,我们就可以放心让他在成长的天空中翱翔了。

12至18岁的青少年的成长任务是“自我认同”,如果发展顺利的话,他们能有明确的自我观念与自我追寻的方向。

父母师长可做的事

以下是父母或师长可以考虑做的事:

一、鼓励孩子多参与校内/校外的活动

参加活动,可以让青少年看见自己在学术成绩以外的能力,例如筹办生活营,当中就涉及组织能力、规划课程、采购、文书工作等。

哪怕到最后他被安排在厨房帮忙切菜,青少年能看见自己有能力做些事情,从而慢慢探索自己的天赋。

二、建造“安心”的说话空间

请你放下指责和批判,先不要急着去教训或者教育他们。请你先用心倾听青少年的困难,当他们说话时,请你放下手头上的工作,眼睛看着他们,微微点头,让他们知道你很在乎也很重视他们的分享。

学习去认可他们当时难受的心情,同时相信他们当下已经尽其所能做到最好的了,谢谢他们愿意跟你分享。然后必要时,才问他们需不需要你给予任何建议。

父母师长应该用心倾听青少年的困难,当他们说话时,眼睛看着他们,让他们知道你很在乎也很重视他们的分享。

三、有时候得先照顾“心情”,再处理“事情”

很多青少年觉得父母不理解他们,因为父母很喜欢“讲道理”,其实他们更想要的是父母的接纳与理解。难道父母不关心孩子吗?不。我相信父母很关怀孩子,但为何孩子感受不到?因为“事情”被“心情”卡住了,暂时无法吸收所谓的事实道理。

还记得上述孩子看见朋友被老师贴标签然后再被同学杯葛的例子吗?如果父母知道了,先说:“谢谢你愿意跟我分享你在学校的事情。你担心如果你去关心他,你可能会被其他同学杯葛,当时你也一定很挣扎、好无奈吧(照顾心情)。爸爸/妈妈看到你很善良。你有没有想过其他方式来帮助这朋友?(处理事情)”

如果平时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会很关怀在意他们的感受(心情),大概就比较不会害怕犯错(事情)而不敢开口跟父母分享了吧。

四、不要忽略他们的心理需求,帮助孩子找资源

现代的青少年多数不忌讳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,他们会自己上网搜寻做心理测试、找方法解决。

如果孩子要求父母带他们去见精神科医生、临床心理师或心理辅导师,请一定要陪他们找到有帮助的资源为止。父母的支持是孩子最大的后盾。

青少年的成长是个美好的起点,他们在不断探索外在世界的过程中,也在建构自己丰盛的内在世界。

这成长过程中充满挑战,请允许他们犯错、失落、彷徨与无助,我们能做的是提供无限量的心理支持,让他们安心去闯出属于他们的一片天。

 

吴恺彦,心理辅导师、马来西亚注册及执证心理辅导师 (KB;PA)、翠林城医院特约心理辅导师。毕业于马大辅导系学士,目前在攻读辅导学硕士学位(临床心理健康)。曾担任过大学心理辅导师,课题专长为忧郁、焦虑、情绪调节、自伤、自杀防治、人格障碍、悲伤与失落、个人成长。专长是:辩证行为治疗 (DBT)、认知行为治疗 (CBT)。

 

本文乃作者观点,不代表《八度空间华语新闻》立场。

 

 

Loading...
即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