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题

专题【一周拾谈】|失落的一亩良田 末代种粮人的锄禾日当午

【记者】张傲斌

我国的稻米产业,不断追究高自足率。不少专家认为,盲目追求国产目标是不切实际的,但过去50年来,官方都是沿用保护政策和高额津贴。

但吊诡的是,有政策扶持、也有足够的市场胃纳量,可是稻农正在面临世代断层。

稻米种植成本和售价不成正比、产业的垄断导致绝大多数稻农生活困苦,缺少资金又阻碍了技术转型,还要加上稻米品种有限,稻农很难靠增产来提高收入,变成了很难突破的死局。

当象征富足的稻米无法保证种稻人的富足,我国稻米政策是时候转型,冲出有地没人种、想种没地种的困境。

从生产到卖出,稻农成为寡头垄断夹心饼,丧失议价空间。
国稻和合作伙伴更是控制了3分之2的米厂业务,形同垄断。
国内稻米消耗量持续提高,但全国其中一个津贴最多、最受保护的粮食作物,为何留不住人?
随着人口增加,家用水的需求将更高,但同样的水资源也必须输送到稻田,导致人耕抢水!
按照估算,我国每公顷稻田平均可以生产10吨稻米,但如今数目却不到一半。

 

Loading...
即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