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(26日)是南亚大海啸20年周年,吉打哥打瓜拉姆拉是当年的重灾区,对灾民而言,命悬一线的那一天犹如世界末日,他们历经长年累月的煎熬,才让时间治愈创伤,有的在海啸纪念馆当起保安,向访客亲述当年的海啸之殇。
该海啸纪念馆的前身是一栋单层混凝土房屋,亦是当年南亚大海啸吞噬之地。现年60岁的保安哈米达在事发前一年丧偶,与3名子女移居至此仅3个月后,遭遇该生死劫难。
欢愉婚礼画风突变
这名单亲母亲接受《新海峡时报》的访问时,指向纪念馆不远处忆述,2004年12月26日下午1时30分左右,她与邻居参加婚礼午宴,房子挤满了宾客,现场气氛欢愉。
突然之间,惊涛骇浪铺盖而来,她设法抓住10岁女儿,母女俩被海浪卷走。哈米达浑身湿透且瑟瑟发抖,立即赶回家寻找两个十余岁的儿子,所幸两人当时已在附近村庄的朋友家里,孩子们安全无虞。
母女俩随后奔向邻居家楼上避难,约15分钟后,更凶猛的骇浪席卷而来。
“第二波海浪更高更猛,我记得当时眼前一黑,我以为是世界末日。”
南亚大海啸夺走该村庄17条性命,包括一11月大女婴,哥打瓜拉姆拉沿岸共57所房屋被骇浪蹂躏。如今,画廊附近一排排破屋及约26艘破船,皆是当地人的伤痛烙印。
灾难过后,哈米达无法继续居住在此,一家几口移居至政府为灾民建造的住宅区。尽管时过境迁,哈米达的痛苦记忆挥之不去,一直饱受灾后创伤,直至6年前,她鼓起勇气成为画廊的保安。
“我觉得有必要与想要了解这起悲剧的人分享我的故事,我想分享关于自己如何从骇浪中幸存下来。”
噩梦缠绕20年
另一名幸存者是71岁的依德利斯,他育有6名子女,如今共有18名孙子女。他坦言,尽管时隔20年,当时的痛苦记忆仍缠绕着他。
“第一波海浪来袭时,我们在海滩野餐,我们在第二波海浪来袭前跑回家里楼上。”
“我父母被海浪卷走,房子也遭摧毁,他们当时抓紧村子后方灌木丛的树木,才得以幸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