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内

福建移民丹州唐人玻定居 融入马来社群保留中华文化

现年82岁居住在哥打峇鲁唐人玻的陈柳金(Tan Lew Kin;人名译音)向《新海峡时报》记者展示原籍中国南下来马谋生的已故祖父母照片。—— 照片: NSTP

在吉兰丹州哥打峇鲁唐人玻(Kampung Cina)目前居住着大约80户人家,他们的祖先原籍中国,早前从中国南下到南洋谋生。登陆吉兰丹后,他们的后代就一直留在这里,目前已经完全融入了以马来人占多数的吉兰丹州社群!

尽管如此,这批中国移民的后代并没有因此忘记自己的根,而是持续保留着许多珍贵的中华传统文化与习俗,在当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大熔炉。

第一批中国人是在1910年从中国福建南下到吉兰丹,他们主要来自中国南方的闽南人。

在丹州的唐人玻目前居住着大约80户人家,他们迄今仍然居住在屋顶以锌钢板搭建的传统木屋里。

这些房屋的门廊上,悬挂着鲜艳夺目的红色灯笼,尤其是在农历新年等佳节期间,更是为村庄增添浓浓的年味和中华文化氛围。

而悬挂灯笼是中国传统的象征,在唐人玻社区中根深蒂固。

现年82岁的陈柳金(Tan Lew Kin;人名译音)向《新海峡时报》记者透露,他的祖父母就是在1910年下南洋谋生的第一批中国移民。

“他们通过水路乘船南下,最终在吉兰丹州一条河流登陆。”

“他们将有关村庄取名‘唐人玻’,就是因为他们来自中国。”

这么多年以来,这些中国移民一代一代在马来西亚定居,如今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社群,并与当地女子通婚。

福建话融入丹州马来语

这座华人甘榜距离丹州首府哥打峇鲁仅2.5公里,这些中国移民的后代在这里经营小本生意赖以维生,包括开设摩托维修店、小食档以及杂货店等。

曾售卖中式糕点和小吃的陈柳金受询时回忆道,她还记得她已故的父亲经常给她讲他们祖先早期的艰难生活。

而身穿简单的蓝色迷你可峇雅(mini-kebaya)搭配传统马来蜡染纱笼(Sarung)的她也表示,她并不介意继续穿戴马来传统服饰可峇雅,甚至说融合丹州马来语的福建话。

她举例说,“Wa fa dooh”意即我吃饱了,词中的“dooh”就是借用了马来语“saya kenyang dooh”。还有在吉兰丹语中“Mu nak gi mana pulok?” (你要去哪里?),他们也套用了当中的一些词语,如“li ai khi talok pulok”(福建话:你要去哪里?)。

另一名中国移民的后代、73岁的前教师王明洪(Ong Mung Hong;人名译音)也回忆说,他已故的祖父来自中国,在20世纪初于吉兰丹河岸边登陆。

“我的先辈和其他人在这里落脚后,就将这里命名为‘唐人玻’。”

他说,这个村庄不仅因为它独特的名字而闻名,而是因为它的所有居民都是最初的中国移民后代。

丹州唐人玻居民在农历新年期间不忘烧龙香,为新村增添浓浓的年味氛围,也是居民向神明祈求美好愿望的一种方式。—— 照片: NSTP

唐人玻是丹州最古老的华人聚居地,而当时的吉兰丹是受到一位很强的军阀隆尤努斯(Long Yunus;1782年至1795年)所统治,其后裔就是目前的吉兰丹皇室家族。

目前,唐人玻被分成两个部分,分别是Kampung Kuala和Kampung Sungei Keladi。村内也建有一座寺庙——天后宫,象征着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存。

Loading...
即时